“这批案子能在7天内审结真是解决了我们村里的大麻烦,‘稻香法庭’劳道得很啊。”村干部丁国旺对羊毛工人民法庭的办事效率竖起了大拇指。
1963年4月成立的羊毛工人民法庭是乌鲁木齐市最“老”的派出法庭,从最初的两间土房到现在占地56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和附属设施,法庭不断成长壮大。因辖区盛产水稻又被称为“稻香法庭”。
2021年3月,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羊毛工镇东方村105户村民陆续来到法庭立案,要求解除与承包方段某签订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合同》。
“此案涉及人数较多,存在群体性事件隐患,而且马上就要春耕了,为不影响春种,必须在月底前结案。”法庭庭长纪洪刚手里翻看着立案材料对干警们说。
连续一周从早上10点到晚上10点,纪洪刚与法官刘亚军、特邀调解员马学新,在村干部丁国旺的帮助下一家一户实地走访,走街串巷了解事情真相,把案件搬到了田间地头、房前炕头。经过前期充分准备,村民们与从外地赶回的段某在两日内就达成了调解协议。
羊毛工人民法庭在当地建立了矛盾纠纷联合化解机制,设立了专门的人民调解室,搭建起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平台,各行各业的49名“精英”加入了这支队伍。
“法官,这1200万可是几百名牧民一年的血汗钱啊。”2021年7月,手里拿着厚厚一沓合同的和田市某农民合作社负责人阿某激动地握着纪洪刚的手说。
2018年,阿某作为和田市某农民合作社负责人与羊毛工某农民合作社签订万头牛羊托养合同,双方合作顺利。后因疫情原因,价值1200多万的牛羊陆续交付后,羊毛工某合作社却一直没付款。经相关工作人员多次往返乌鲁木齐协调无果后,阿某于2021年7月来到羊毛工人民法庭立案。
“被告是我们这的优秀企业,经常开展慈善活动,这个纠纷涉及到几百名牧民的切身利益,我们一定尽快办理。”了解案情后,庭长纪洪刚向阿某答复。
在特邀调解员马学新的坚持下,经过半个多月的三轮调解,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太高兴了,这个案子没白费功夫,几百户牧民总算有盼头了。”在双方签完调解笔录握手时,马学新望着他们笑的合不拢嘴。
这就是发生在羊毛工人民法庭里的日常,每日、每周、每月,都有类似的画面上演。为应对案件数量的大幅上升,法庭积极开展诉前调解,采取线下调解、网络调解、电话调解等多种形式,快速化解纠纷。仅2021年上半年就审结案件353件,调解252件。
“基层人民法庭工作,待人要亲,用心要诚,说话要甜,腿脚要勤,还要一碗水端平,以理服人,不怕麻烦,不怕吃亏,才能做好。” 纪洪刚如是说。